- 发布日期:2025-08-19 20:58 点击次数:155
和君咨询医药医疗事业部 史天一
随着七部门《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》的发布,脑机接口技术从科研探索迈向产业化攻坚新阶段。作为医疗健康领域的核心参与者,医药企业如何把握机遇切入这一赛道?结合政策导向与行业实践,可从应用场景锚定、数据积累、全病程解决方案构建、“诊疗+药品”协同、伦理合规及产融互动等维度探索路径。
一、锚定医疗核心场景,聚焦神经系统疾病领域
脑机接口技术的产业化落地,医疗健康领域是首要战场,这与医药企业的核心业务高度契合。七部门意见明确提出“加快医疗健康应用”,将其作为三大重点场景之一,而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与康复是核心突破口。
在临床需求端,脑卒中、渐冻症、帕金森病等疾病带来巨大市场空间。数据显示,我国40岁及以上脑卒中患者达1242万,幸存者中75%存在功能障碍;渐冻症、脊髓损伤等患者也需新型治疗手段改善生活质量。医药企业可优先布局两类场景:一是神经功能替代,如为失语者、瘫痪患者开发脑机接口通信设备(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“北脑一号”帮助渐冻症患者重建交流能力);二是神经康复,结合外骨骼、机械臂等设备,实现“意念控制”下的运动功能恢复,如清华大学团队开发的脑机接口系统帮助瘫痪患者完成自主喝水、操控轮椅等动作。
展开剩余83%此外,针对癫痫、痴呆症、孤独症等传统诊疗手段难以应对的神经系统疾病,医药企业可探索脑机接口技术的辅助治疗价值。例如,通过实时监测大脑异常放电信号,为癫痫患者提供精准干预触发机制,与现有抗癫痫药物形成协同治疗方案。
二、构建标准化数据体系,夯实技术研发根基
脑机接口技术的核心是对大脑神经信号的“采集”“解码”与“翻译”,而高质量、标准化的脑电数据是算法迭代与产品落地的基础。医药企业切入赛道,需以数据积累为重要抓手。
政策层面已为数据标准化铺路,国家药监局已批准《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 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脑电数据集质量要求与评价方法》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,推动脑电数据的质量规范与评价体系建设。医药企业可依托现有临床资源,从三方面构建数据优势:一是建立疾病特异性脑电数据库,聚焦脑卒中、帕金森病等优势治疗领域,系统采集患者发病期、治疗期、康复期的脑电信号,关联临床症状与治疗效果;二是参与行业数据标准制定,联合医疗机构、科研院所推动数据格式、标注规则的统一,如华山医院与企业合作积累的运动解码、语言解码临床数据,可作为标准化样本;三是开发数据治理工具,结合自身在医疗数据隐私保护方面的经验,部署符合伦理要求的数据脱敏与安全共享技术,为算法训练提供合规“燃料”。
三、打造全病程解决方案,延伸医疗服务链条
脑机接口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单一治疗环节,更在于重构“诊断-治疗-康复”全流程。医药企业可发挥在疾病管理领域的经验,构建覆盖全病程的闭环解决方案。
在诊疗环节,可将脑机接口设备与现有诊断工具结合,如开发集成式脑电监测设备,用于帕金森病的早期神经功能评估,弥补传统影像学检查的不足;在治疗环节,针对侵入式与非侵入式技术路径分别布局,侵入式可聚焦癫痫、重度抑郁症等,开发柔性电极植入系统(如上海脑虎科技联合华山医院应用的256通道柔性脑机接口),非侵入式可面向失眠、轻度认知障碍等,推出耳贴式、头显式等便捷设备;在康复环节,借鉴“脑—机—体”协同的神经功能重建思路,将脑机接口与外骨骼、康复机器人结合,如开发基于脑电信号反馈的下肢康复训练系统,实现主动意念与肢体运动的同步强化。
这种全病程模式既能提升患者治疗效果,也能让企业从单一设备销售转向长期服务收费,如结合医保政策中“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”等项目,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。
四、探索“诊疗+药品”协同,释放协同价值
医药企业切入脑机接口赛道的独特优势,在于可将新技术与现有药品业务形成协同,构建“诊疗服务+药品销售”的复合模式。
七部门意见明确提出“推动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、新材料等领域企业合作”,为跨领域协同提供了政策支持。例如,针对帕金森病患者,医药企业可在提供脑机接口辅助运动功能训练的同时,配套销售左旋多巴等对症药物,通过脑电信号监测评估药物疗效,动态调整用药方案;针对抑郁症患者,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神经调控设备与抗抑郁药物联用,通过实时监测大脑情绪相关脑区活动,优化给药时机与剂量。
这种协同模式不仅能提升药品治疗效果,还能通过诊疗服务增强患者粘性。国家医保局已将脑机接口相关医疗服务纳入价格项目,为这种“服务+产品”组合的落地提供了支付保障,医药企业可借此拓展收入来源,从药品供应商升级为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。
五、筑牢伦理合规底线,平衡创新与风险
脑机接口技术涉及大脑这一人体最精密器官,伦理与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。医药企业需将伦理考量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,这既是合规要求,也是市场信任的基石。
政策层面已明确伦理治理的重要性:七部门意见要求“持续推动伦理研究,建立健全部门协同、社会参与的治理体系”;科技部《科技伦理审查办法(试行)》将“侵入式脑机接口用于神经、精神类疾病治疗的临床研究”纳入“需要开展专家复核的科技活动清单”。医药企业需落实三方面工作:一是建立内部伦理审查委员会,涵盖医学、法学、伦理学专家,对产品研发方案(如侵入式设备的长期安全性)、临床方案(如受试者知情同意流程)进行全流程审查;二是强化数据隐私保护,参照脑电数据敏感特性,采用加密存储、权限分级等技术,防止数据泄露或滥用;三是规范技术应用边界,避免超出医疗必需的功能开发,如不探索未经伦理验证的“意识干预”等领域,确保技术始终服务于医疗健康目标。
六、借力产融互动,加速技术转化
脑机接口技术研发周期长、投入大,需要产融协同破解资金与资源瓶颈。医药企业可通过多元合作模式,整合技术、资本与产业资源。
七部门意见提到要“推动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、新材料、机器人等领域企业合作,开展技术应用联合攻关,构建跨领域协作的创新环境”,为跨行业协同提供了方向。一方面,医药企业可联合科技企业、高校共建创新平台,如与中科院、复旦大学等机构合作,共同攻克关键技术,降低研发成本;另一方面,借助资本市场力量,参与脑机接口产业基金,通过股权投资绑定上下游企业,形成技术互补。
从行业实践看,上海阶梯医疗科技2025年2月获得3.5亿元B轮融资,成为国内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最大单笔融资,印证了资本对医疗场景的青睐。医药企业可依托自身临床资源与合规经验,吸引资本注入,加速从实验室成果到商业化产品的转化。
七、总结
脑机接口技术正重塑医疗健康产业格局,医药企业切入赛道需立足医疗本质,以临床需求为导向,以数据与合规为支撑,通过全链条布局与协同创新,在这一新兴领域占据先机。只有“真有用、有大用”的技术创新,才能真正惠及患者,实现产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。
发布于:河北省